教育文化

首页> 新闻资讯 > 教育文化
  
小鼓原名叫作“唱号音”,早期在永新县境内盛行,随后因为听的人多,便在吉安市数县流行起来,是一种盲艺人谋生度日的曲艺,多见于街头巷尾。
据历史记载,永新小鼓大约产生在清朝乾隆时期,是由湖北的渔鼓艺人带到永新的。乾隆年间,湖北因遭遇特大洪灾,使得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流荒,其中就有一批渔鼓艺人流落到了永新,住在北门专门供养无依无靠的盲、聋、哑等残疾人的“圣恩堂”里。在这批流荒者中有位渔鼓艺人叫葫芦麻子常在大街小巷演唱, 久而久之“圣恩堂”的盲艺人也跟他学唱。有一位叫欧阳承相的盲人他幼年读了些诗书,略通文字,所以接受能力最快。他在努力仿效葫芦麻子的同时又潜心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改进小鼓的形式。比如他把蛇皮制作的长筒、渔鼓,改用牛皮制作的扁形双面小鼓,用一根红绳系在腰间,不仅携带演唱方便,而且音色浑厚宏亮,经久耐用。欧阳承相不仅改进了乐器,还自编曲目,与其他盲人一道把幼年读过的诗书、听过的民间故事、戏文编成小鼓曲目,采用自己熟悉、群众也喜爱的拉纤号子、伐木号子、劳动号子及山歌小调融化加工,配成小鼓音乐,所以叫“唱号音”。
永新小鼓的演唱形式比较自由,一般是一个人坐着唱,在唱的过程中有说的也有唱的,但基本上以唱为主。演唱者在演唱时在左手指间夹两块小竹板,右手持一根7寸长的小竹棒用以敲打胸前挂的小鼓,自敲自唱,不用乐器伴奏。它的唱腔有平腔(包括小快板)、高腔两种。平腔声调平和深沉,更多的表现诙谐、讽刺的题材,平腔后的小快板要用较快速度,并且重复唱词,用以加强语气,渲染气氛。高腔的声调热情高昂,富有力度,音域比平腔活跃起伏,跌宕多姿,可长可短,能刚能柔。
永新小鼓的曲目语言朴实无华,唱词简练,既不讲究文采,也不讲究韵律,多为七言四句,在每段末尾有一拖腔,而且充分运用当地的群众通用语、习惯语、谚语,土音押韵,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在春、冬两季, 白天盲艺人在街头巷尾有人晒太阳的地方演唱;夏、秋两季,白天有人请到厅堂或阴凉处演唱,晚上,纳凉的广场晒地,更有群众争相请艺人去演唱,有时唱到深夜、天亮。传统的曲目有《懒婆娘》、《卖花记》等;在土地革命时期,编唱了许多新曲目,如《打倒军阀列强》、《劝白军士兵反水》、《闹暴动》等。
现在走在永新街头也经常可以听到阵阵鼓声,声音或急或缓,或深沉或激昂。
猜你喜欢

最火爆的赚钱方法,日赚500+无押金

叛逆期怎样沟通?女孩出走9天父母不敢开口问

鹰潭《大养工人的爱情》荣获优秀影片奖

杭州杀妻案引人深思,值得慎重的择偶标准

“文武双全”的第一城市——宜春

如何化解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年少读不懂刘姥姥,读懂时满眼泪花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认识别人,更不认识自己

景德镇古窑名俗文化

朋友圈的背后才真正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多少人败给了老公的拍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