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匆忙离开,但有一双脚却在陶瓷店门口停了下来。皱着眉头望着满目琳琅的陶瓷器皿,在他的心中,浮现的是一幅浔城近现代瓷市图。
珍贵的九江制造
或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九江瓷器曾有着辉煌的过去。梅新开是九江收藏协会的副会长,很多时候他都“猫”在信华广场的古玩城里专事研究自己的“破烂儿”。在这些被他自嘲为“破烂儿”的东西中,他最为看重的是一些瓷器,这些瓷器的制造时间从清代至上世纪60年代,包括香炉、帽筒、和合器、茶壶、马蹄杯、碟、盏等大大小小500多件(套)。“我一直都在收集和研究九江近现代瓷器。因为九江的瓷器成就很大,还能反映咱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陶瓷瓷典》第一条,便是“九江瓷”,注解为“九江瓷即景德镇瓷”。其实不然,九江也生产瓷器,而且九江与官窑瓷器还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真正意义上的九江瓷,应该是九江加工生产的瓷器,业内称为“红店”。九江瓷以釉上彩居多:粉彩、蓝彩、墨彩、金彩、红绿彩都有。九江作坊生产的瓷,绝大多数有款,以底款居多,如“九江光华瓷号”,“九江顺生瓷号”,民国初年九江余师生出品的九十二头粉彩龙凤餐具,曾是富人家的宠玩。二战后,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二世当年生日的一套西餐具,就是在九江西门口茂源瓷行订烧的,据说还有六件留在九江,近来藏家正在寻找下落。
梅新开说,九江的瓷器十分美丽,长时间研究后,他也练就了一双分辨九江瓷的“火眼金睛”。“有一次在景德镇我看见一个瓷瓶,我对老板说,这个下面肯定写着产自九江,老板却说,不可能我这里全是景德镇产的瓷器,结果拿起来一看底下,果然落了九江的款。”梅新开说,九江几乎不烧制瓷器,只做“红店”,就是从景德镇运来胚,再在上面进行加工。分辨九江瓷器首先看颜色,瓷器的颜色都大有地方特色,九江瓷器的颜色十分艳丽。还有就是要熟悉九江本土画师的画风。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到实践的时候,还是要看经验。
瓷上的九江历史
九江瓷商,大户多数销景德镇成品瓷,小户则购进白胎瓷,自行起彩加工。独家开炉者谓之“大炉”,合伙开炉者谓“春炉”。都是前店后坊,店铺前部摆放货架,各色瓷器制品陈列其上,顾客来玩选择,而有些客人则会进入后堂,在那里有店里最能干的师傅,专事描画纹彩。各店业务,多有侧重,有的专做日用瓷,有的专制艺术瓷。有的以琢器为主,有的专制园器,有的专生产套具(茶、餐具)。
清代,九江瓷业多为提篮小买,从业者有数百人,鸦片战争之后,九江开埠、江轮日多,铁路兴起,九江瓷渐销东北三省、蒙古、宁夏、青海、西康等地,而武汉、天津及长江下游则更多,外商接踵而至,瓷器远销外洋。此时,多数小贩逐渐由提篮、摆摊改为设点开店,并冠以商号。一时间,九江的交通巷、滨江路、西门口正街,最多时达上百家店面,每日每店可做一百银元以上生意。还有小商贩专以“驮竺”(专制的一种大篮子)方式,送到轮船上去销售。这时候的九江瓷以青花为主,大多都是在景德镇定制而成。
清末民初,“珠山八友”中的一些人迫于生计,有的在九江瓷坊当画师,有的在九江街头开瓷器店。如程意亭曾在九江“普芳居”瓷店、远东”瓷庄当过画师。何许人在九江也自设店号,自画自销。他传世的四幅雪景山水,都是1934年在九江所做,落款均为“时在甲戍许人、画于湓浦客次”。这一时期,九江瓷市中最多的是粉彩、胭脂红、单色釉和蓝彩。
解放后的九江瓷在技法上延续了前面的辉煌,另一方面,它又从侧面佐证了庐山的历史地位。“你看这个”,梅新开手中拿着一个杯盏,“这是一个漱口杯,它后面写的字很有意思。”这个漱口杯的后面写着一行字“中国人民政府卫生部疗养院”,在另一个茶壶上也有类似的一行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庐山疗养所”。“这说明,那时候庐山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避暑胜地,这些专门定制于九江商号的瓷器很能说明问题,”梅新开说。
眼前的瓷器光洁温润,上面纹饰精美,或画着花鸟虫鱼,或绘有山水云雾,栩栩如生。在这些瓷器中很多都在背面印有小字,写明用于馈赠或是纪念。清末民初乃至解放初期,人们每逢结婚生子、乔迁之喜、同学聚会、商号开业等重大事件,都喜欢到瓷器店请名师画家绘制瓷器,或是花瓶、笔筒,或是印尼盒、笔洗,最多的是生活用品,如茶壶、温酒器、碗盘等。
如今的我们停驻于这些旧物前,摩挲着上面依然鲜亮的画饰文字,猜测着在这杯盏之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绕不开的那些名字
现在,在九江的不少人家中,都保存着解放初期的日用瓷器,翻开它们的背面往往能看到或许已经模糊的款。“光华瓷社”、“九江远东”、“九江德记”……这些名字是老九江生活的吉光片羽,也是我们绕不开的陶瓷记忆。
光华瓷社,很多九江人并不陌生,因为不只我们的家中可能保有它的瓷器,在全国乃至国外也能看到光华的瓷。现在的收藏市场,也有很多人开始对光华瓷器感兴趣,但是我们对它也并不熟悉,它是什么时候创办的,后来又是怎么没落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九江瓷厂原为九江光大瓷业公司,1935年由江西省建设陶瓷局局长、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杜重远先生创办。公司工厂最早坐落在今一七一医院内,就在工厂基建工程快要完工,行将投产之际,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光大瓷业公司连工都没有开,杜重远的“改良瓷业”的梦幻就破灭了。工人被遣散,大部分制瓷设备内迁四川。九江沦陷后,日军将厂内遗留的少量笨重设备搬至城内(今甘棠北路25号),开设了“华中陶瓷株式会社”,其产品全部是侵华日军前线需要的低压通讯电瓷。1945年8月日寇投降,华中陶瓷株式会社由江西省兴业公司接管,更名为“江西省兴业公司九江瓷厂”。解放后1954年公私合营,光华瓷社也并入九江瓷厂,直至1956年,九江瓷厂改为九江电瓷厂,专门生产电镀头,而日用瓷只是厂里的一个车间。
这些商号当年名噪一时,九江码头上商贾往来,都要前往一探。据说抗战结束后,重庆的达官贵人纷纷乘船东下,途径九江,都下船争相购买瓷器。当年瓷市的热闹让旁人羡慕,纷纷改行同做瓷商。
如今行走大中路上,却再难看到当年“三步一瓷铺”的盛景。梅新开说,九江的瓷器很有收藏价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如果我们这代人再不去收集,再过一两代人就很难再搞清楚当时的状况了。”收集了500多件九江瓷,很多都是破损的,也没有什么人买,可梅新开并不以为意,全部当成宝贝时时把玩。每一件东西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他说,他正在写一本关于九江陶瓷的书,他对每一件九江瓷感兴趣,也想知道每一件九江瓷背后的故事。
晚上北风渐起,西门口陶瓷店的老板开始打烊,他们把门口摆放的花瓶盆罐一一挪进屋内,瓷器相互碰撞的声音“叮叮咚咚”清脆悦耳……
光华瓷社的粉彩花鸟纹茶壶
解放后九江瓷反映出庐山的历史人文地位。
来源-九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