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要我市正经历着7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血荒。新余的无偿献血工作一直是江西省的一面旗帜,从2005年至2011年连续6年实现100%街头无偿献血,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但今年却多次出现血液告急的情况,血液中心库存最低时只有1600毫升,只够1至2天临床使用。
库存告急 血液紧张是今年的常态,进入11月份以来,随着气温降低,街头献血的人持续减少,血液库存量明显走低,多次出现供不上血的情况,医院面临用血难题。市中心血站站长何敏介绍说,通常情况下,每天平均要30个人献血才能基本满足用血需求,但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以维持,前两个星期天气还不错,但献血车上每天只有5、6个人献血。
据统计,我国的临床用血量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持续增长,新余一直都没有完全放开用,用血量的增长速度控制在3%以下,但基本保证临床需求,不用从外面调血,宽裕时还能调一部分支援省里。
今年血液库存已经多次低于标准线,血液中心每种血型平均只剩下20个单位库存,按理说应该保持一个星期的库存,也就是每种血型各100个单位,但现在的库存仅够一两天使用。
缺血探因 数据显示,我市居民只有8‰参加无偿献血,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45‰,献血观念急需改进,无偿献血的理念还未在公民中广泛传播,血站曾经开着采血车到农村和社区去采血,受“流一滴血一个土鸡蛋都补不回来”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一天下来一个都采不到。
2009年“人血浇兰花”事件和去年郭美美事件之后,血液供应紧张的局面再度雪上加霜,公民对社会的不信任感直接冲击了无偿献血等公益性事业。除了受献血影响身体、容易感染疾病等错误观念影响,许多市民还对“无偿献血,有偿用血”表示不理解。
在我市,无偿献血的人群主要是大学生、军人、工人、公安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公安局和卫生系统每年都会由领导带头,组织两次无偿献血,大学生也是献血的主力,每次献血车开进学校,学生们都非常踊跃。反之,教师和公务员在献血人群中所占比例不高。
但本地部队不多,献血总量非常有限。何敏还告诉记者,由于校领导不支持,这两年学校越来越难进,而且大学生这个群体受寒暑假影响,流动性很大,献血量最好能控制在总量的10%以内,所以缓解用血紧张主要还是要靠常住人口的积极献血。
回应疑虑 新余中心血站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工作人员都参加献血的血站,一到缺血的时候内部员工首先顶上,血站所有人都多次献血,平均献血几千毫升。站长何敏是1998年开展无偿献血以来我市第一个献血的人,坚持至今献血总数达两万多毫升,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对于献血影响身体的说法,何敏给予的否认,献血不仅不伤身体,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癌症的发病率,延缓衰老,他用自己举例说,坚持献血14年,虽然已年过50,去年参加全省运动会,400米依旧获得57秒的好成绩。
不少人对“有偿用血”的政策表示不理解,何敏解释说:“虽然血液的来源是免费的,但血液采集、分离、检测、运输、保存等成本却必不可少。”献血者筛查检测、两遍免疫学检测试剂、核酸检测试剂、血袋、献血纪念品、再加上血液的低温储藏、运输、加工、设备损耗等费用估略计算为216元。血液价格全国统一,1单位全血220元,也就是说,如果献血者仅献200毫升血,收入仅够抵扣成本。
缓解血荒 对于持续的供血紧张,血站方面也非常着急,目前血站已在积极协调,主动联系消防支队和一些民营企业,动员他们献血。但这也仅能解一时之急,要从根本上缓解用血紧张的情况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大力宣传、呼吁人们进行日常的无偿献血才是最佳办法,使无偿献血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献血者在人口中的比例。血站也在计划增加献血网点,现有的两部固定在街头的采血车还远远不够,以后会增设一定数量的采血屋,便于市民就近献血。下一步考虑将无偿献血纳入精神文明考核标准,增加激励机制,但这也是最无奈的一种做法。
目前,我市互助献血占无偿献血的9%,是非常重要的补充。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在血液供应紧张时,可优先保障亲友互助献血患者的临床用血。互助献血使很多人第一次走进献血车,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血可以用来拯救亲属的生命,他们将来可能会变成固定的志愿献血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无偿献血的观念。此外,国家也提倡医院节约用血,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
来源:新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