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

首页> 新闻资讯 > 教育文化
  
  普通家庭的家长更焦虑,自己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能够确保未来能帮助到孩子,但又不想孩子以后连个大学都考不上,只能现在拼命鸡娃。聪明又努力,家庭条件也不错的同班同学都在奔跑,我们也不得不迎头而上,不然真是普通高中都挤不进去。
卖掉了海淀学区房,换一种鸡娃模式

我觉得吧,如果家里条件不允许自己买学区房或者是娃成绩真的不好,那就趁早报两个他自己喜欢的兴趣班,跳舞啊武术啊厨师啊都可以,至少成年后能有技能糊口,不然到了二十多三四流大学毕业,一无所长,找工作也处处碰壁,那才是真的难受。我一直坚信行行出状元,各有所长才是人生,每个人都学习厉害那这个世界也太无趣了。

第一个家长说欧美的阶级固化,不用担心孩子阶级下滑。但移民本身就不可能去上流社会,恐怕连当地的中产都不一定比得过。这是一开始就为孩子选了中下层阶级,所以不用担心阶级下滑了

鸡娃不如鸡自己 因为自己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样子孩子看在眼里 这也是很好的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也是从卖掉了丰台的大房子换了一个海淀的老破小,主要为了孩子读书近,但恰好一举三得,他爹能走路上班,我每天通勤时间也少了将近两小时。结果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孩子感受不出房子变小带来的不便,反而是很喜欢,上学近、同学住的近、交通方便出去玩方便。

最近带孩子体验了一些英语培训班,真的很失望。用着国外引进的教材,但却教不出精髓,浮于表面。我是个懒妈妈,本想把娃托付给培训班,但是因为对于培训机构的失望,让我决定自己教了,中国的家长不缺钱很多也不缺时间,缺的是思考的能力,盲目跟风和焦虑,最后只能让孩子成为培训机构的标准成品……

我们不在北京,在廊坊、也想去北京上学,但不是为了学区房,只是希望孩子的兴趣广泛一些,刷博物馆方便一些。我认为,孩子的兴趣是无比大的驱动力。我们需要引导,而非指导孩子的人生。

最近也在看学区房。自己家的房子周围有商圈有医院,居住非常适宜,但是学校非常不好,而且不止一个已经送娃儿入学的家长评价说学校垃圾……娃儿还小,幼儿园还没开始读,老母亲就已经焦虑的不行了。看了很多套学区房,不是老破小就是价格贼贵,买完绝对拉低生活质量。可是如果不投入,总觉得对不起娃儿。哎,纠结纠结

我也很焦虑,但是仔细想想焦虑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足,毕竟鸡娃比鸡自己容易多了,所以想要缓解这种焦虑鸡自己才是正解。作为80后我们都对传统教育某些地方颇有微词,但是三十年后我们还是把孩子送回了传统教育。

记得当年买房的时候,一个朋友说,既然买了就去西城,最好的啊,可是后来我们还是根据各种因素吧,选择了东城,不给孩子太大的负担也不给家长太大的压力。孩子的成长不是靠高考一锤子买卖,他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还包括家庭的渲染与陪伴,选择一个对孩子来说相对有利的选择吧。千万不要说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梦想应该自己去实现,孩子他要实现的是他自己的梦想,家长只需要助力即可,不需要掌舵。移民做不到,根治于中华大地享受了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离不开周边的亲友,当然了可能也是自己没能力吧,我不羡慕移民的。我会尽自己所能实现家庭和孩子的幸福与自由,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长大,并有所拼搏。如果有幸能为国家添砖加瓦那就更美好了。

说白了,还是自身资源和承受能力(物质和精神)不同,导致选择不同。北京也有不少居住环境不错、楼龄不长的学区房,但价格都在十几万了。鸡血模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稳妥的选择,但对部分人不是最好的选择。

不是学的更快乐的西城学区房更贵么。我周围很多人努力买西城学区房,很多是为了孩子学的更轻松。想让孩子享受快乐教育还能学的不错,老师的水平和理念非常重要。好学校遇到好老师概率大,孩子会事半功倍,多一些时间“不务正业”。

我和孩子爸都是学渣,我全日制大专,孩子爸成教大专。因为自身的原因,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孩子是个普娃,至少过去和现在是。至于将来是啥,不想。 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多挣钱,多陪娃,买保险……老破小的学区房看不起,环境好的学区房买不起,索性住个环境好的普通房,提供稳定舒适的环境,然后该培训培训,该上兴趣班上兴趣班,至于未来,拭目以待!

我有个疑惑啊,我自己也是从小一路打拼,从小县城到北京,高考考研,进入央企体制内,工作也算稳定,房子车子孩子也都到位了,以世俗的眼光看,也算是可以了。我自己也经常想,好好想一下我的工作,说不上什么太感兴趣,但也不厌烦,也就是为了生活努力吧。对于孩子,大家都想让孩子将来能为了兴趣和爱好而工作,其实我也没想好,怎么培养才可以。我自己也是也按照常规路线培养的,但也不敢说做到了为了爱好和兴趣而工作。带孩子多开拓眼界,多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不要上来就替孩子选择“兴趣”,多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而非三五岁开始就培养“特长”。孩子会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

有朋友跟我说,鸡娃的目的是让孩子好好高考上,个好大学,以后就能独立,不需要靠家长找工作买房子......我觉得挺扯的。我不相信有家长从小天天拼命陪娃读书鸡娃买学区房,等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能突然不管。  哈这话有意思,耳目一新。就在这几天,我们经过一番纠结,也放弃了购买上海核心区域学区房的想法,主要原因还是每个孩子的个性吧,我们相信对他来说,一个宽松安静和谐的家庭环境要远比一个局促拥挤的所谓好点的小学要有益处。ps 我们俩都是重点毕业,不会拼了命鸡娃一定要上自己的学校,教育跟纯粹知识的灌输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天大地大,什么名小学中学大学没什么大不了

孩子6岁,最近三年看了太多未来趋势,脑科学,心理学的书,对传统的教育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教育不等同于学校,不是选了好的学校就能定终身。跟着孩子兴趣来吧

学区房当然不是一劳永逸的选择,它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有父母认为有了学区房孩子就能躺赢,那确实是有点太傻太天真。看看周围人,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买了学区房的,起码是为孩子相对优质的教育环境迈出了第一步。但接下来呢,肯定是任重而道远。当然,经济上太勉强的话,我觉得也没必要。毕竟这不是绝对必须的。但也不妨碍从其他方面去重视孩子的教育,力所能及,尽力而为。文中这两个爸爸,明显就不是普通人家。逃离焦虑就能做到移民国外,自家娃找工作不需要通过高考,这明显基础已经很好了。说到底,还是在拼家长的阶层和觉悟啊。

学区房是环境,重视教育的圈子里你不说拔尖,至少能明白差距,另外,优秀是会互相影响的,再次,鸡娃前先用三岁以前看看你的娃值不值得鸡,书到今生读已迟

真是巧,昨天刚拿到老破小学区房的产证。不真住,只用学区那种。从2018年考虑这事到家里意见不统一,我主张买我男人反对到2019年当地政策变动导致学区房涨了平均2万一平米,再到2020年疫情稳定后四处看房直到昨天拿到产证尘埃落地,我个人感受是如果你家长没有其他渠道又勒紧裤腰带可以买,就还是买吧,毕竟如果我还有余力为什么不给娃提供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学习氛围

前一个家长的选择比较务实,国外阶层更固化,并不那么容易下滑如加拿大,高中毕业不申请大学而是去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这并不会让人看不起,而且学院和大学之间可以转学分,以后仍然可以申请大学。后一个家长的选择则是对家长本身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如对孩子教育短期和长期的规划能力,家长能力或时间不足的话,好学区还是不应该放弃。

逼孩子永远比逼自己容易,更多教育选项的基础是更好的物质条件。物质决定意识,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教育的目的如果是阶级跃升,那绝大部分人必然是失败者。

身在海淀也不焦虑,生活是自己的,按着孩子的节奏走。就算受他人影响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人生是场马拉松。眼界放宽一点,跟自己比较足矣。跟大环境比,不用盯着所谓海淀。很多焦虑都是炒作出来的。从内心出发就好。

作为一个5岁娃的家长,天天听到的就是“高考是人生唯一出路”~个人觉得刷题纸固然重要,但是更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性格品质培养。考试这种事情就是矬子里拔大个~人人都刷会了~只能越出越难越奇怪。现代家长拚了命的鸡娃~~有可能就是在坑娃……

我始终认为疯狂鸡娃是因为知道自己鸡不动。但不鸡娃并不代表父母不教育、指导、引领娃,而是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的同时,留出足够的弹性空间,这个弹性空间可以让孩子充分发展兴趣,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留出来让孩子找到身为人类懒散的乐趣。。我们的延续发展史,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传承,回到小家庭也一样,孩子的成长除掉极个别情况,绝大多数都是在继承父母家族资源、经验的前提下谋求自身的发展,而我们要始终坚信,绝大多数情况下,再牛叉的家族,也是每一代都能出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所以呢,鸡娃不如鸡自己,所谓少壮不努力,只能累孩子。

哇呜,好喜欢第二个家长的想法,高考不是全部,有兴趣有资源更重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影响父母的提升,反正父母也会一直保驾护航。有能力的选择第一个家长的做法,出国,也是好办法,但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单位有一位领导,他可以让孩子上我们这儿最好的小学,但是他选择了离家近的普通学区小学,现在孩子培养得很好。他自己也很棒,有能力也有资源,很佩服他


猜你喜欢

最火爆的赚钱方法,日赚500+无押金

以家人名义:原生家庭的不幸,你要学会争取

屈原是真实存在的吗?古人与现代人如何讨论他?

人太固执,是一场灾难

鹰潭《大养工人的爱情》荣获优秀影片奖

低调如萍乡,但历史悠久

‘文化’的背景元素

九江种稻习俗

贵溪特殊教育带来的特殊认识

找寻解开“心结”的密钥、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从小推卸责任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