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接触南昌这座城市,还要从与南昌人的结识开始说起。刚来到这个城市,眼前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那个时候把我放在中山路,我想我应该分不清东西南北。后来在学校我认识了班上的南昌人,因为我比较善谈、也喜欢玩,很快我们就成了好朋友们。每逢假期、周末的,我们就会约好去南昌市里玩。或是逛逛街买衣服、或是相中了南昌某店的食品、又或是为了某些怡情的东西而去,总之一有时间我们就会四处游玩。南昌人给我的感觉很热情,有时候也表现的特仗义,但是最独有的特点或许还属他们用南昌话来骂人了。“龊哒么娘戏”这是他们最常说的一句骂人的话,这句话一出口顿时会引爆全场,因为他们已经把这句话说的出神入化了,无论是口音、表情、还是语言的情感都太像那么一回事了。后来这句话,我的那些南昌朋友们还给配上了调,“噹、噹、噹,龊哒么娘”。南昌人给我的感觉,我想用那两个字形容应该是最贴切不过了——无语。
南昌的人虽然喜欢把脏话作为口头禅,但那也算是他们幽默细胞的一种表现,因为南昌人本质并不是很坏,南昌的环境或许就有点槽糕了。车轮疾驰,尘土飞扬,晴天不见风雨雾已先至。大风起时,那漫天的灰尘还会招来一群舞伴,忽高忽低的白色污染物,以轻盈的身姿凌空舞动划破了一座城池的美好,沉淀在心底的只有愤怒与无助。南昌的天气更是诡异,一到周末就下雨,那架势像得下好几天,可是周末已过就嘎然而至。南昌的冬天很冷,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还是无法抵御那冰冷的寒风;南昌的夏天是火炉,不穿衣服人们都觉得很热,不出门一天都得洗好几次澡;南昌的春天和秋天还比较和善,只是昼夜间有些温差。
南昌的人、环境、气候,这些都不大影响某一个人的生活。交通,是人们出行时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南昌的交通或许不是用糟糕就可以形容的,因为在很多时候简直就无交通可言。人走看路不看车,车行人不停,不管交通红绿灯,小腿一提大步向前登;车跑看表不看人,人过脚不松,不管油表高低位,红灯猛闯向前飙。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车轮简直就是压着行人的脚跟在向前行驶,中山路上每到周末别说开车,就算是走路出行都嫌拥挤。其实南昌的道路并不窄,南昌的车辆虽多但是相比之下每个城市不都一样吗。交通并不是因为一座城市的哦繁华而变得拥挤,导致交通拥挤的是那些乘坐和驾驶交通工具的人。用一句比较老套俗气的话来说,交通拥挤堵塞就是人的素质太低。畅顺的交通不会影响某一个人,但是一个人却能影响整条道路的交通,因为破坏永远比维护更容易实现。对于南昌的交通,我从来没有抱过什么好的幻想,可是昨天在12路公交车上那一幕着实让我有些吃惊。
昨天是我来南昌第一天上班,新公司给我的感觉很好。下午下班后,我站在工商银行的站牌前等着早上乘我来的12路公交车。15分钟过去了,只见车辆拥堵不前,却不见12路车的身影。长长的车队如蜗牛般在马路山爬行,我等待的12路车在我正准备去寻找其他可以到住处的车辆时出现在了我的视线里。12路公交车的出现没有给我喜悦感,反而加重了我的心情,车厢内的人太多了,我不情愿的被人挤上了公交车。下班高峰期,坐公交车的人上的多下的少,我上车时站在门口,车行了一段路程我被挤到了车厢的中间位置。在车上我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甚至让人看起来会觉得很沉重,我只想快点到我要去的那一站。就在这时,车子又停了下来,一位刚上车的老人被挤到了我身边。
坐在老人身前的一位年轻人,见老人站在自己身边,本来是睁开的眼前却眯了起来,假装没有看到老人的存在。当时我真的想拽起那年轻的小伙子,狠狠的给他一拳,因为老人看样子应该年纪八十了。另一名乘客或许太累了,她是真的睡着了,车子把那乘客颠醒了,那人一见身前站着一位老人立马就站了起来给老人让座。那乘客的行为,这才让我控制住了自己想打人的冲动。老人坐下后,连连向那名乘客说谢谢,还言自语的夸那乘客这好那好。其实那种在公交车上老人自言自语的夸赞场景大家应该不会少见,让座的人不好意思接受老人的感谢,所以他们会在一起身的时候就离老人远远的,而老人在车上又不认识其他人,所以他只好自言自语的夸赞,那是老人表达自己感谢的一种方式,人们虽然没有接过老人的话头,但老人一切行为我们都会看在眼里。
这让座的一幕并没有结束,当老人的话语停止了时,公交车也跟着停了下来。当车辆再次启动时,我突然发现脚下多了一名小孩子。小孩大约3岁的样子,身高不足一米,我身高一米八多,所以在上车前并没有注意到小孩的存在。所有的座位上都做满了年龄比较大的长者,虽然还有些看起来就三四十岁得人,但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让座的义务,在车上他们在心里默认自己是老人,坐座位是理所应该的。就在孩子四处磨蹭找不到座位时,刚刚接受座位的哪位老人把小孩拉到了身边。小孩有些慌张,顺着小孩征求意见的目光寻去,我看到了小孩的妈妈,小孩的妈妈手上还提着一个小蛋糕。小孩的妈妈点头示意,小孩子得到妈妈的允许后乖乖的被老人抱在了怀里。如果不是我事先知道他们是互不相识的人,或许我还会误认为老人与小孩是儿孙俩。老人把孩子抱在怀里,嘴里还问那小孩有没有做好,小孩或许是出于对老人的陌生,并没有回答老人,老人把小孩捧在身上,双脚还会慢慢的向上耸,因为老人想让小孩坐的更舒服些。